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0-14期通知


发布时间:

2020-03-27

来源:

植物表型圈

作者:

慧诺瑞德

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0期

主讲人:王冰冰,百奥云;张嘉楠,博瑞迪;叶 剑,智种网;韩志国,慧诺瑞德

题 目:百博智慧大讲堂背后的故事

日 期:3月30日(周一)19:30-21:00

  • 百博智慧大讲堂的源起
  • 创业过程苦和甜
  • 理想、情怀和实践

 

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1期

主讲人:赵久然,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 主任、研究员

题 目:DNA指纹分子检测鉴定及育种应用

日 期:3月31日(周二)10:00-11:00

  • DNA指纹能鉴定什么?有哪些优势?
  • 当前有哪些主流技术?
  • 品种鉴别与种子鉴定等应用
  • 如何帮助玉米育种?

 

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2期暨植物表型专场第7期

主讲人:刘守阳,南京农业大学/法国农业食品和环境科学研究院 博士

题 目:小麦冠层光截获模拟及其田间表型监测

日 期:4月1日(周三)16:00-17:00

  • 光截获原理及模型综述
  • 小麦冠层结构特点?模型优化
  • 借助模型实现小麦光截获表型监测

 

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3期暨植物表型专场第8期

主讲人:宋青峰,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博士 副研究员

题 目:作物冠层光合表型与穗光合表型研究及应用

日 期:4月2日(周四)15:00-16:00

  • 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?
  • 为什么要研究冠层和穗光合?
  • 冠层和穗光合与育种的关系?

 

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4期暨植物表型专场第9期

主讲人:郑邦友,澳大利亚科学院(CSIRO)农业和食品研究所 博士

题 目:作物模型架起从基因型到表型的桥梁

日 期:4月3日(周五)11:00-12:00

  • 作物高通量表型,开放式数据处理平台
  • 作物模型连接基因和表型提高育种效率
  • 从基因到全球,培育适应气候的新品

 

 

主讲人简介

 

赵久然,博士,研究员,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。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玉米科研工作,主要包括玉米育种方法创新、分子标记开发、种质资源创制、新品种培育及其产业化,以及玉米品种真实性、种子纯度等分子检测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及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等。中国农业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农学院等兼职教授;兼任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、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大田作物组组长、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北京作物学会理事长、CIMMITY-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国家营养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、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顾问;国家农作物品种DNA分子身份体系构建项目首席专家等。先后获得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。入选“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、“北京学者”、高创计划杰出人才、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、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培育领域育种之星和全国农业杰出科研人才等。主持及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30多项;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;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6项;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,植物新品种权100多项;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多篇,其中在MolecularPlant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30多篇;编著专业书籍30余部。

 

刘守阳,博士,从2013至今,在INRAE CAPTE和LEPSE实验室从事田间作物表型算法研发,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法国国家表型网络建设项目(PHENOME)主要设备和算法的研发工作。此外,在南京农业大学和INRAE的共同支持下,协助Fred Baret研究员,建设和管理PheniX实验室。在国内研发了多种稻、麦田间表型监测平台及一系列数据处理算法。

 

宋青峰,男,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博士,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/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。研究兴趣:提高冠层光能利用率是提高生物量及粮食产量潜力的重要措施,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开展了理论计算与表型测量设施开发工作。先后建立了水稻、大豆等作物的三维冠层模型并开发了核心模拟算法与软件,以被国内外同行引进使用。设计开发了监测作物冠层光合速率的仪器——植物群体光合气体交换测量系统,实现了冠层光合速率的田间全天候、自动化监测,已成果转化并推广国内外多家科研和种业单位。发表论文论著25篇(第一作者8篇);主持基金项目4项;已获专利授权6项。

 

郑邦友,博士,澳大利亚科学院农业和食品研究所。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。2007-2008年曾在法国Ecole CentraleParis (ECP)访问学习。2010年博士毕业后到澳大利亚科学院农业和食品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,于2016年转为永久职员至今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大数据和高效育种平台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。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作物模型、气候变化、作物高通量表型、大数据、R语言应用。主持或参与了澳大利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澳大利亚科学院基金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3项。在Global Change Biology,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, Field Crop Research,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,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& Software, Crop Science, Crop and Pasture Science, Sensor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3篇,总文章数79篇。文章被引次数超过了1500次,H指数为20。

推荐新闻

石时之约|韩志国:透过表型数据,看见植物的喜怒哀乐!

本期石时之约,我们将对话慧诺瑞德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国际植物表型学会(IPPN)执委会委员/工业分会副主席韩志国,一起从表型数据的科学角度,去读懂农作物的喜怒哀乐和前世今生。

慧科研、慧育种、慧种田——慧聚改变的力量

让我们“慧聚”在一起,为“慧科研、慧育种、慧种田”赋能。

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建设注意事项

育种,是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,选择各种表型指标(产量、品质、抗性)最优的基因型材料的过程(AI育种,从这里起步)。育种工作中大约70%的工作量来自表型观察测量和筛选,是最耗人力物力的过程。

作物生理表型测量基础原理

生理表型测量的核心在于“早、快”,要在肉眼可见之前就能测量并预判出变化趋势,才是这个技术的核心价值。叶绿素荧光成像,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