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中心
金陵讲堂第20期 | 王二涛:植物-微生物同盟的建立
发布时间:
2021-01-11
来源:
本站
作者:
慧诺瑞德
2021年1月15日,金陵讲堂第20期将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主讲。
题 目:植物-微生物同盟的建立
报 告 人:王二涛研究员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
时 间:1月15日(周五) 9:30
直播平台:百博智慧直播间金陵讲堂频道
报告人介绍
王二涛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”获得者和2019年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。2003年于河南大学获学士学位;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;2008-2012年在英国John Innes Centre从事博士后研究;2013年至今,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,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。
主要从事豆科植物-根瘤共生固氮,植物-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方面的研究。建立以脂肪酸为核心的植物-丛枝菌根真菌共生营养交换与调控的理论模型;发现菌根因子受体及其复合物,阐述了菌根因子信号转导途径;发现豆科植物根瘤“奠基细胞”形成的分子基础等。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Science, Nature, Molecular Plant, The Plant Cell和Cell Research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,对植物-微生物共生领域有重要影响。任Science Bulletin, New Phytologist等学术期刊编委。获2014年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”, 2018年“中国青年科技奖”,2019年“CSPB杰出青年科学家奖”和2020“科学探索奖”等。
推荐新闻
本期石时之约,我们将对话慧诺瑞德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国际植物表型学会(IPPN)执委会委员/工业分会副主席韩志国,一起从表型数据的科学角度,去读懂农作物的喜怒哀乐和前世今生。
让我们“慧聚”在一起,为“慧科研、慧育种、慧种田”赋能。
育种,是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,选择各种表型指标(产量、品质、抗性)最优的基因型材料的过程(AI育种,从这里起步)。育种工作中大约70%的工作量来自表型观察测量和筛选,是最耗人力物力的过程。
生理表型测量的核心在于“早、快”,要在肉眼可见之前就能测量并预判出变化趋势,才是这个技术的核心价值。叶绿素荧光成像,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。
视频展示